在医疗大数据与AI诊疗的合规实践中,“数据最小化”往往被视为核心原则之一。无论是欧盟GDPR的第5条,还是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条,都强调应当收集、使用与共享的个人信息必须“限于实现目的所必要的最小范围”,不得因追求“大而全”而无限制扩张数据处理。对医疗机构和商业健康数据平台而言,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保护患者权益与确保业务正常运营之间,“最小化”原则既是法律底线,也是降低合规风险的有效路径。
数据最小化的法律依据与合规压力 从GDPR的视角来看,GDPR第5条1(c)项明确写道,“个人数据应当充分、相关且仅限于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数据最小化)。”在医疗场景下,如果一家医院要开展远程会诊,只能调取与当前病症有关的必要病历资料,不能将患者所有历史就诊信息“一股脑”分享给第三方。否则,就构成对患者隐私的不必要侵害,亦可能触发数据监管机构的调查。GDPR对医疗数据作为“特殊类别数据”有更严格审查,一旦发现过度收集,将可能面临高额行政罚款。 从个保法的视角来看,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条强调“处理个人信息应当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限于为实现处理目的所最少且必要的范围,不得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对于医疗数据等敏感信息,法律更要求“特定目的、充分必要”,并辅以“单独同意”或其他合法性基础。假设某健康管理App在提供简单心率监测功能时,却要求用户上传整份病历、基因检测报告,明显超出必要范围,属于“过度收集”,可能被相关部门责令整改乃至罚款。 如何评估“必要性”与“最小化” 判断最小化常见的做法是执行数据保护影响评估(DPIA / PIPI),在评估环节审查如下要点: a. 目标:本次处理想要达成什么医疗或商业目的? b. 数据范围:为达成目标,是否有更少的字段或更轻量的收集方式? c. 可替代方案:是否存在用匿名化或假名化结果替代原始数据的方法? d. 风险与收益:多收集的这些额外健康信息,是否能显著提高诊断或研究质量,还是仅是“以防万一”? 在很多情况下,数据分析人员希望“多多益善”。但从合规角度看,如果无法证明额外字段对业务目标有直接显著作用,就应删减或匿名化处理。 匿名化/去标识化的技术与应用 匿名化与去标识化常被视为落实“最小化”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二者虽常混用,但并不完全相同: a. 匿名化(Anonymization):将个人信息进行不可逆处理,无法再识别到具体个人,因而不再受GDPR或个保法的约束。但要确保“真正不可逆”,否则若能通过外部数据集比对还原身份,则属于去标识化不彻底。 b. 假名化(Pseudonymization):将姓名、身份证号等直接标识符替换为代码或编号(假名),从而降低数据主体被直接识别的风险。但只要有“解码”手段或数据对照表,就仍具可逆性,故仍受法律管辖。 对医疗机构而言,应用去标识化的典型案例包括:在医学影像AI训练中,将病人的姓名、住院号、身份证号等替换成无关编号;或在临床科研时将患者个人识别信息移除,只保留与课题相关的检查指标与诊断结论,保证研究人员无法“逆向锁定”具体个人。这样既能满足学术研究需求,又能大幅降低对患者隐私的冲击。 实践中常见的挑战 在数据处理,尤其是涉及个人敏感信息(如基因数据、健康记录等)的实践场景中,往往会遭遇一系列复杂且关键的挑战,以下便是常见的几类: a. 完全匿名难度高 对于基因数据或高度细化的健康记录,可能仅凭一些特征(如极罕见病、少数民族基因型)就能推断到个人身份。如何评估真正的“不可识别”往往是复杂的技术与管理问题,需要专业算法与标准。 b. 业务需求与最小化冲突 企业开发者可能担心“去标识化后无法回溯或精细分析”,想保留更多信息以应对未来潜在需求。此时必须在合法合规与潜在收益之间寻找平衡,切忌无止境地“收集再说”。 c. 内部合规流程不完善 若医院或平台缺乏DPIA制度或专家团队,对数据最小化的原则只是“写在制度上”而无实际落地,也易出现“内部人员各行其是,大量超范围收集”。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将面临监管严惩。 落地建议 为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一系列可落地的建议: a. 强化制度化评估:在每个新项目上线前,要求项目团队提交“必要性与最小化说明”,由法律/合规部门审核。 b. 分级分类管理:对于敏感医疗数据,设置更严格的存储和访问权限,仅授权有诊疗或研究需要的专业人员获取。 c. 尽早去标识化:能在系统数据流转之前就进行假名化或匿名化,尽量别将可识别信息大范围复制或挪用。 d. 定期清理与销毁:项目结束或数据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删除或彻底匿名化,避免长期囤积。
概言之,“最小化”并非要限制合法的医学研究或AI创新,而是强调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真正必要的范围内处理数据,方能兼顾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健康平台意识到这一点,通过流程化合规与技术改进,让“最小化”原则真正落地,为未来的数据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 本文由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嘉潍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
©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80182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