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探讨以公益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的方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4月18日下午,嘉潍律师事务所成功举办了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讨论会。
讨论会由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北京化工大学文物保护领域科技评价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法与人权研究中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法律部、嘉潍律师事务所主办,北京市丰台区源头爱好者环境研究所、重庆市渝中区历城文物保护志愿服务中心协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BioGreen)科学期刊提供学术支持。
活动共吸引了五十余位专家、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环保社会组织成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与交流,最高人民检察院指派工作人员全程参加了讨论会。
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主任委员、教授王灿发担任活动主持人。
嘉潍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赵曾海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对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指出,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庄重承诺。作为法律人,有义务利用法律武器,保卫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不受侵害。公益诉讼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在多个领域发挥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他也期待公益诉讼制度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最后,他衷心祝愿本次讨论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推动公益诉讼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独特价值。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志华致辞表示,文物与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瑰宝,具有不可再生且难以估量的宝贵价值。北京化工大学很早就开始关注文物保护领域,并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域科技评价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然而,目前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仍面临诸多威胁,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认知的逐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形成社会合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博士周晋峰致辞表示,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对文物领域环境公益诉讼的深切关注,尽管这一过程中不乏争议与挑战,但最终取得了一定显著的成果。文物与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与文化的深厚历史,是与过去对话的桥梁,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讨论会,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同守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瑰宝贡献力量。
论题一
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实践与挑战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伟担任论题一的主持人。
嘉潍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绿发会总法律顾问王文勇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实践现状与问题”为主题做了分享。
他简单汇报了所经办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的成果,而后梳理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制支撑。他指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在实践中存在概念模糊不清,信息公开不透明问题,举证责任倒置、法官依职权调取“审理案件所需要的证据”、适用推定的情形这些公益诉讼特有的规则没有得到很好的适用。这些问题影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原一级巡视员、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何戍中以“社会组织参与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主题做了分享。
他指出,社会组织参加文化遗产保护是天经地义。从必要性角度来讲,政府和政府主管部门对特定的行业专业会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其中蕴含的文化,能够维护好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家文化多样性。社会组织作为现在社会的重要成员应当进行参与。且社会组织如果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对组织自身的规范化和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并从可行性角度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公益诉讼的有利因素。
北京市保利威律师事务所律师绳欣辉以“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公益诉讼案例介绍”为主题做了分享。
他详细梳理了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整个案件过程跌宕起伏,经历了驳回起诉后又被发回重审的波折。他认为,东关街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应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多次递交了信息公开申请,希望明确“东关街”的身份。幸而,有志愿者提供了关于东关街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信访回复材料,为案件提供了有力证据。最后,他还提出了案件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相关思考,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崔麒以“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公益诉讼案例介绍”为主题做了分享。
广州恩宁路骑楼街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街巷,已被明确界定为一类骑楼街,并予以保护。骑楼街所面临的损害行为无疑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严重侵蚀。然而,当这些损害行为被呈至法院时,却遭到了拒绝立案。针对案件涉及的多个焦点问题,他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是整体性保护,保持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特色装饰、空间尺度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维护,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王云霞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公益诉讼实例与问题”为主题做了分享。
她表示,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并非易事,当前仍面临着法律要求不明确、保护措施不到位的困境。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需要对整条街进行全面保护,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于一些建筑是否应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问题,也应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兼顾现实发展的需要,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论题二
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可行论证与发展建言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罗丽担任论题二的主持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杜群以“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必要性论证”为主题做了分享。
她深入剖析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并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笼统的定性要求上,而应设立详尽的名录,以便制定并执行相应的规范和法规,确保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文化遗产的复杂性、集体性以及不可脱离性,与公益诉讼的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她进一步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涵盖了人权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以及历史文化效应等多个方面。面对传统诉求的局限性,公益诉讼无疑成为了一个极为有效的保护文化遗产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李艳芳以“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可行性论证”为主题做了分享。
她表示,社会组织在立法层面上提起关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诉讼是毫无争议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具有生态属性,可以纳入环境诉讼的范畴,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她明确指出文化遗产与人文遗迹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各具特色。因此,环境保护法中关于人文遗迹保护的相关条款,为社会组织提起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从目前公开的案例来看,既然检察机关能够就文化遗产保护提起民事诉讼,那么社会组织同样应当享有这一权利。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徐金海以“文化遗产保护与检察公益诉讼”为主题做了分享。
他指出,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探索始终在进行,已成为重要的公益诉讼案件类型,且案件规模也持续扩大。目前主要依托现有法律,开展案件办理,依托地方立法及实践拓展成“法定”领域。案件类型以行政公益诉讼为主,保护的对象以不可移动文物史迹为主。并指出了检察公益诉讼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优势与困难,明确了未来将加大办案力度、强化协作、加强理论研究的发力方向。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溪翁庄人民法庭(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孟娜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公益诉讼司法”为主题做了分享。
她表示,密云区法院环境资源法庭主要集中审理全区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持续推进以法治保水为核心的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预防、打击、保护、修复“四维一体”法治保水工作格局。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她着重指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坚持全面保护原则、全面的追责原则、保护第一案例第二的原则,还要坚持协同联动多元共治的原则,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朱政以“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立案”为主题做了分享。
他指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首先要跳出传统的审判理念来考虑特殊类别的保护问题,突出发挥能动司法的作用,建立实践先行的工作模式。相比民事诉讼,对可能损害环境公共利益和文物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行政行为,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更有必要和价值。建立区域协同管辖机制,要综合运用既有管辖规则,妥善审理跨区域环资案件,构建体系协同的运行机制,强化跨区域环境司法协作。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法与人权研究中心讲师胡姗辰以“历史文化街区公益诉讼的特殊性”为主题做了分享。
她指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事主体与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往往交织混杂,与环境保护的清晰界限形成鲜明对比。文化遗产保护诉讼往往依赖于环境法作为法律支撑。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多种类型,其管理职责分散于不同政府部门,这种多部门责任交叉的状况使得保护工作变得尤为复杂。这三个方面的特殊性,无疑加大了社会组织在提起相关诉讼时的难度。针对制度设计不完善、概念界定不清等难点,她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期望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得到公众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法与人权研究中心教授田艳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保护与公益诉讼”为主题做了分享。
她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含义和特点做了概述,并指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要遵循整体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她着重表示,整体性不仅仅是指历史文化街区的外在形态,更涵盖了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然而,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保护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公有产权占比较高可能导致历史地段的大规模翻新,进而对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同时,遗产产权的随意转让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难点,她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区。
此外,与会嘉宾还就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相关焦点问题进行了提问和深入探讨,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思路,为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的发展贡献了智慧。
最后,由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主任委员、教授王灿发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讨论会汇聚了众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专家、学者、律师、志愿者等,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为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的深入推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特别指出,对于大家提出的许多问题和建议都非常值得重视与思考。此次讨论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领域的积极进展,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同时,他也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期待更多的法律从业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嘉潍律师事务所也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公益诉讼工作,为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文化遗产在法治的阳光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80182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