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当“零添加”标签遇上镉含量
2025年“3·15”期间,《消费者报道》的一则检测结果引发轩然大波:千禾味业旗下“千禾0”酱油被检出微量镉元素。尽管含量极低(0.011mg/kg),但消费者质疑声四起——“零添加”的标注是否名不副实?企业是否利用文字游戏误导公众?
千禾味业随即回应,解释称“千禾0”是合法注册商标,并强调其使用符合《商标法》。然而,公众的疑问并未消散:商标能否为产品质量“背书”?答案是否定的。
二、法律解析:商标的本质是什么?
商标的核心功能——区分来源,而非担保品质
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商标的核心功能是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而非担保质量。简言之,商标如同商品的“身份证”,帮助消费者识别“谁生产的”,但无法承诺“产品有多好”。 例如,“千禾0”作为注册商标,其法律意义仅在于标识产品来自千禾味业,而非承诺“绝对零添加”。若消费者因商标中的“0”误认为产品无任何添加剂或污染物,这属于对商标功能的误解。 商标注册的“红线”:诚实信用与禁止欺骗性标志
《商标法》第七条要求商标注册和使用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第十条更是划出禁区:带有欺骗性、易误导公众的标志不得注册和使用。例如,“天然”“零添加”等词汇若直接作为商标,可能因暗示产品特性而被驳回。
千禾的“踩线”操作 千禾味业多次尝试注册含“零添加”元素的商标(如“千禾零加”“千禾零加酱油0”“千禾零添佳”“千禾0+”),很多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国知局”)驳回注册。最终,“千禾0”“千禾零加”成功注册。然而,其瓶身标注“零添加酱油”,客观上强化了误导效果,涉嫌利用商标图形间接传递品质承诺,触碰法律边界。
三、行业启示:商标审查趋严,企业和消费者如何避坑?
国知局审查趋势:从“相对宽松”到“严格驳回” 近年,国知局对含描述性词汇(如“天然”“零”“养生”)的商标审查日益严格。例如:
“NATURE”“养生”等词汇因违反《商标法》第十条(欺骗性标志)被驳回;
“零卡糖”商标在饮料类被拒,因“零卡”暗示无热量,可能误导消费者(2023年);
即便企业声明放弃部分专用权(如“京都念慈菴养生配茶”中的“养生”),若商标整体仍具误导性,仍可能被驳回。
企业对策:避免在商标中直接使用暗示品质的词汇,转而通过包装、广告等合规渠道传递产品信息。 消费者如何“避雷”?
a. 看配料表,而非商标:根据2025年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零添加”“无添加”等宣传语已被禁用,配料表才是真实信息的来源。 b. 警惕“符号游戏”:商标中的“0”“零”可能仅是设计元素(如“千禾0”中的“0”为图形商标),不代表实际成分。
商标无效宣告制度:法律的“事后纠错”机制 即使商标已注册,若存在违法情形,仍可能被宣告无效:
a.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四十四条:以欺骗手段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商标,可由商标局主动宣告无效,或经他人申请无效。
《商标一般违法判断标准》(国知发保字〔2021〕34号)第十六条:地方执法部门发现已注册商标涉嫌违规时,需逐级上报至国知局处理。国知局作出宣告注册商标无效的决定生效后,商标注册人或者他人继续使用该商标的,负责商标执法的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b. 对“千禾0”的潜在影响: 若消费者或竞争对手以“商标含欺骗性标志”为由申请无效宣告,国知局需综合评估“千禾0”是否通过突出“0”字暗示“零添加”,并结合产品实际成分判定其误导性。一旦无效宣告成立,千禾味业不仅需停用商标,还可能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 四、社会共治:让商标回归本质,让消费更透明 “千禾0”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商标使用问题,更是企业诚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层次问题。为避免或减少此类问题,法律规制、监管强化、公众监督缺一不可: a. 国知局需严审“擦边球”商标,从源头堵住误导空间; b. 企业应依法宣传,而非依赖商标“曲线救国”,摒弃“投机式”营销; c. 消费者需提升辨别力,理性看待商标与广告,并且善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维权。 五、结语 商标不是质量的“免检标志”,也不是企业的话术盾牌。在“零添加”成为流量密码的今天,唯有法律划定边界、企业坚守诚信、消费者理性监督,才能让市场少一些“文字游戏”,多一份真实透明。
特别声明: 本文由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嘉潍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
©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80182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