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火了,尤其是李行亮与麦琳的婚姻,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被很多人多方位解读分析。笔者看了节目,同时看了一些分析和评论,也想写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 《再见爱人》剧照
PART 01 抒情
大概是2003年还是2002年,当时我还在读大学,选修了一门“广告学”,老师组织参加广告创意大赛,题目好像是以“家”为题创意。自己的创意内容已经忘了,但是冠军创意我记忆犹新,哪怕时隔二十余年。那条创意文案如下: “家,是放心的地方”。 记得当时已经天黑,我从自习室返回宿舍,走到半路从校园广播听到了这个创意,立刻就刻进了我的灵魂。 家,就应该是一个放心的地方。这里应该有温暖,有安全,有快乐。当然,生活的酸甜苦辣都不会少,但是,酸、苦与辣都应该是甜的注脚。 再来说说麦琳的婚姻。首先我看到的麦琳是个“懒惰”的人。对男当事人,我会劝他不要做全职主夫,也不要让妻子做全职太太。因为做全职主夫很危险,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让妻子做全职太太会很痛苦,也是对妻子的不负责任。 ▲ 《再见爱人》剧照 对女当事人我也会劝她不要做全职太太,因为很危险,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主动放弃工作做全职太太的人,一般来说,至少在我看就是“懒”,或者说是一种逃避。不想面对竞争,不愿承受生活,不论家务是否繁重,首先这是精神上的“懒惰”。追根究底,她是想让别人承担生活的重任,仅此而已。 其次,我看到一个刻薄的人。人,也许会骗别人,可是,恰恰骗不了自己。客观讲,不论从外形、性格、能力,我看不出麦琳“优秀”在哪里,想必她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自己是如此“普通”,而先生如此“优秀”,不安感就会萌芽并且茁壮成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捆绑先生,所以她刻薄。一半,她是用这种刻薄控制先生,俗称“PUA”。一半,是她不安内心的外露,她控制不住自己。 写到这里,都快成散文了,不大像一个律师该有的风格。好,下面我们换一个画风来解构这段婚姻。
PART 02 解构
这段婚姻,归根结底是两个问题:第一,经济地位完全失衡;第二,情感联结已经断裂。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如此,婚姻亦如是。 李行亮是家庭的经济支柱,麦琳完全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但是,麦琳却控制着家庭几乎全部的财政大权,几乎完全剥夺了李行亮对财产的支配权。这种经济地位是完全失衡的,也必将对夫妻关系造成深刻地影响。 所谓“家是放心的地方”,换个说法,就是婚姻应该有情感联结或者纽带。而由于经济地位的失衡,麦琳在面对李行亮时,是有深深的自卑与不安的,哪怕她控制着家庭几乎全部财产。 这种自卑与不安,催生出她的刻薄。表面上看,是麦琳渴望丈夫关爱,而李行亮却未能给予足够的情感回应,但实际上,是麦琳的不安与刻薄,将李行亮越推越远。 麦琳和李行亮之间的情感联结已经断裂。什么沟通不畅?什么误解?不过是前面这个两个根本问题的具象化表达罢了。 因为痛苦,厌恶,所以李行亮畏惧这个“家”,每个毛孔都想着逃离。因为自卑与不安,所以麦琳要控制李行亮,从钱袋子、到灵魂到肉体。于是,两个人早就在两个世界里了。
PART 03 谎言
再具体说说麦琳的个人角色。说麦琳是为了家庭放弃了事业,全身心投入家庭成为全职太太?这是天大的谎言。 以他们的客观情况,这个家并不需要她如此奉献。作此选择,只是灵魂上的懒惰。因为麦琳自知没有太多竞争优势,所以她选择以这种方式“奉献”,换取对李行亮的绑架。 无数个细节都在证实这一点,麦琳以自己的这种“自我牺牲”来占领道德与情感的制高点,在婚姻中试图通过制造道德优势来“绑住”丈夫,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亏欠,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地位。仅此而已。 PART 04 启示
1、经济独立才有人格的独立。 不论任何情况,我都不建议任何一方放弃工作,放弃自我生存的能力。在婚姻中,经济不独立必然造成人格的不独立,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经济优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压迫,另一种是经济弱势一方对经济优势一方的摧残。 麦琳与李行亮就是后者。只有经济独才有人格独立,才能平等、理性地经营婚姻,家庭才能健康。 2、婚姻是尊重与包容,而不是控制。 尊重自己,尊重对方。包容对方的不足,也被对方包容着。这是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健康的婚姻关系,没有靠PUA和控制维系的。或者有因为精神依赖或者物质依赖,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但这种婚姻关系一定不是健康的。 麦琳与李行亮的婚姻旅程,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案例,她将婚姻的疯狂与病态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我想说:婚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在婚姻中,请优雅地保持自己的独立,并且尊重和理解对方,让家成为真正能够放心的地方。
©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80182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