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以下简称“《延退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生效,标志着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即将正式实施。《延退决定》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推进延迟退休改革,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一、
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
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2024年8月30日,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8.6岁。
老年人数量大幅上升、人均寿命延长的同时,我国新出生人口降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而且,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年增加到14年,参加工作的起始年龄较建国初期普遍后移。
老年人的增加和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导致养老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共同构成了延迟退休政策的现实背景。
二、
延迟退休政策的主要内容
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
《延退决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以下简称“《延退办法》”),明确了延迟退休的具体目标: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延长至63周岁(原60周岁);管理技术岗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延长至58周岁(原55周岁);非管理技术岗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延长至55周岁(原50周岁)。这一调整将用15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平稳推进。
弹性退休机制
弹性退休机制是《延退办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弹性退休机制指:在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的前提下,职工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但提前的幅度不得超过3年,且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与单位协商一致延迟退休,幅度不得超过3年。这一机制要求不得违背职工意愿,既增加了退休年龄的灵活性,又考虑到职工的选择权。(详见《延退办法》第三条)
最低缴费年限的提高
《延退办法》第二条规定,从2030年1月1日起,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由目前的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这意味着,未来职工需要通过更长时间、更多金额的缴费才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
此外,《延退办法》中还对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大龄就业岗位开发、就业歧视防范和治理、超龄就业人员劳动保障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三、
延迟退休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延迟退休政策是在面对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现实情况的一种重要应对,有助于缓解我国养老金的支付压力,通过延长职工的劳动年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渐进式、弹性化的方式推进改革,既考虑到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也兼顾了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这种相对柔性的改革方式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其次,《延退办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做出了多项规定。例如:弹性退休;保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鼓励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晚退多得;对大龄失业人员明确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支持青年人就业创业;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防治就业歧视等等。
当然,延迟退休政策也将带来一系列挑战,比如:
1. 大量大龄人员继续在工作岗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将增加青年人的就业压力。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加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年就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吸纳青年就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困难青年实现就业等。
2. 不同劳动者对延迟退休的意愿存在差异,身体素质也人各有异。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时,应当加强宣导,使劳动者更好地接受相关政策。也要充分尊重劳动者的意愿和现实情况,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方案。
3. 延迟退休政策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且变化较为具体,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用人单位需要认真研究和学习有关政策,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必须更加慎重对待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终止、退休、社保缴费、就业歧视等关键问题,避免因政策变更而遭受损失。
总之,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如何实现稳定过渡、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劳动者的认可和支持、如何通过政策改革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绝不是一个决定、一个办法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衔接。有关措施能否落实、问题能否一一得到解决,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希望延迟退休政策的初衷能够得到实现,从而顺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特别声明:
本文由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嘉潍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
©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80182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