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图片引自网络)
一
结案方式总论
二
终结执行
根据《关于执行案件立案、结案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以“终结执行”方式结案:(一)申请人撤销申请或者是当事人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申请执行人撤回执行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六)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歇业、终止后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也没有能够依法追加变更执行主体的;(七)依照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免除罚金的;(八)被执行人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的;(九)行政执行标的灭失的;(十)案件被上级人民法院裁定提级执行的;(十一)案件被上级人民法院裁定指定由其他法院执行的;(十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委托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办理了委托执行手续,且收到受托法院立案通知书的;(十三)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从上述规定可知,罗永浩一案当初之所以会以“终结执行”方式结案,就是因为适用了本条款第一项,当事人双方达成了长期和解协议。如果罗永浩全部履行完毕,就应以“执行完毕”方式结案;如果经法院查控罗永浩无财产可供执行,并且他本人也没达成分期履行的意愿及能力,应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方式结案,只有在罗永浩被强制执行时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但他有意愿及能力分期履行且与申请执行人达成长期履行的和解协议,这种情况即以“终结执行”方式结案。以这样方式结案,可以给申请执行人吃颗“定心丸”,因为一旦被执行人未按和解协议约定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申请执行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罗永浩将和解协议约定的义务全部履行完毕时,该案在法院内部系统已经以“终结执行”方式报结,只能先以恢复执行案件立案,案件重启执行后再以“执行完毕”结案。
三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当法院穷尽财产查控手段、申请执行人提供不出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被执行人自己也未申报财产,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均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发现的财产无法处置,那么此类案件应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方式结案。这样结案的好处是可以让执行法官缓解结案压力,还可以让此类案件以暂停方式存续,后续发现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法官可以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申请随时重启,使该案再次进入执行状态。
认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需要法院必须穷尽财产查控手段。例如,法院应当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查询银行存款,向有关房地产管理部门查询房地产登记,向法人登记机关查询股权,向有关车管部门查询车辆等手段;如果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应当向被执行人所在单位及居住地周边群众调查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包括被执行人的经济收入来源、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等;还要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总对总)和执行法院所属高级人民法院的“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完成相应调查事项。
无财产可供执行可能好理解,但可能大家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财产明明存在却无法执行,而最终只能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呢?执行实践中,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土地权属往往存在未登记或错登记或土地使用权证由村里统一保管,对于这类性质的房地产是否可以执行仍有争议。尽管申请执行人经常能提供被执行人的机动车辆信息,但机动车辆流动性大难以实际控制,法院只能查封车辆致其无法过户、年检,而有幸扣押的车辆变现率又极低。在执行被执行人的唯一住房时被执行人情绪容易激动,如果被执行人还有要扶养的家属更易引发信访,考虑社会稳定因素,执行法官往往只能查封却无法实际控制导致处置难,此类案件只能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
四
中止执行与暂缓执行
曹源
嘉维律师事务所 | 律师
业务领域:法律风险与合规、争议解决与诉讼、房地产、建设工程与基础设施
扫码直通官网简历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以下“栏目名称”阅读
©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80182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