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近期,在视频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魔改”视频。部分博主对经典影视作品进行了非常大尺度的恶搞和改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例如:《甄嬛传》被改编成“枪战片”和“科幻片”;《三国》中曹操举起了机关枪;《红楼梦》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言不合打了起来;孙悟空变身飞船、唐僧骑着摩托车等等,技术的进步导致“魔改”几乎能够以假乱真,呈现的视频非常荒诞。
对此,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了《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关部门督促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对“魔改”现象进行了规制。
图源《法治日报》▲
一、AI“魔改”视频可能涉嫌违法
AI“魔改”视频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有趣,但也有些人是为了博眼球而恶搞。实际上,AI“魔改”视频涉嫌违法,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
1. 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十四)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如果AI“魔改”视频未经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则发表视频作品以及歪曲、篡改原作品的行为,可能构成对原作品著作权的侵犯。
2. 肖像权
AI“魔改”视频常常使用原剧中演员的肖像,如果未经演员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进行“魔改”,可能构成对演员肖像权的侵犯。如果存在恶搞,还可能导致演员的形象受损、影响职业生涯。
广电总局的《管理提示》标志着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AI“魔改”视频的生成和传播不仅侵犯了原创者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秩序,是为了获取流量而亵渎经典作品的行为。然而,由于AI技术的快速迭代,市面上出现了很多AI视频软件,也有很多AI制作视频的教程,这使得生成和传播“魔改”视频变得愈加便捷,几秒钟即可生成视频且能够高度模拟原声,且隐蔽性更强,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此外,AI“魔改”视频不仅涉及法律问题,还涉及文化问题。有些“魔改”视频为博流量,无视经典IP原有精神,扭曲传统文化认知,甚至违背公序良俗,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不仅损害了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二、治理AI“魔改”视频需各方努力
治理AI“魔改”视频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于“魔改”视频现象,笔者有如下参考建议:
首先,对于“魔改”视频的发布者,使用AI改编其他人视频作品前,务必要事先获得著作权人和相关演员的授权,包括复制权、改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肖像权等,方可发布。在发布的作品中应当注意标明原作者和版权信息,且应当避免恶意篡改和歪曲原作品,尊重原作者,保护知识产权。
其次,对于短视频平台,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内容审核措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识别并过滤掉潜在的“魔改”视频。平台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对于上传含有侵权内容的视频进行惩罚,严惩违规者。平台还应加强与著作权方的合作,建立快速响应的渠道和解决机制,以便在侵权行为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
再次,对于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尊重原创内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用户教育力度,提高用户的版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避免将“魔改”视频作为创作手段。媒体还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侵权行为进行曝光,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另外,对于原作品的作者,可以考虑采取技术手段保护自己的著作权,比如:加密技术、侵权监测等等,发现侵权行为积极维权。同时,作者也应积极参与到著作权保护的宣传中,通过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对于普通观众,要主动树立版权保护意识,发现不当的“魔改”视频主动投诉举报,集群体之力打击侵权行为,保护经典的作品不被破坏。观众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对保护原创作品的支持,也是对健康网络环境的维护。
三、总 结
综上所述,AI“魔改”视频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涉及到到法律、道德和文化等多个重要领域。它不仅涉及侵犯著作权和肖像权等合法权益,还可能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气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平台需承担起责任,利用有效技术手段进行内容审核和管理;媒体要发挥引导作用,提升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原作者应积极维权,依法保护自己的作品;而普通公众则应当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主动抵制和举报侵权的“魔改””行为。这样才能有效遏制AI“魔改”视频的不良风气,保护和传承经典作品的真正价值,优化网络环境。
©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8018264号-1